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快递> 行业新闻
 
 

理念转变+长效机制

  “我们过去经常讲,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事实上,我们还是经历了边污染边治理的过程。”在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以这个必须面对的现实,开启了他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之间的“大咖对话”。

  环境治理需建立长效机制

  中国有“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辨古而有之。但是,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是滞后型而不是前瞻型的。“滞后型就是被动性的,有污染马上反应,这种反应式的管理,必然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不断会有新的环境问题冒出来。”潘家华对石楠提出的“边污染边治理”的现状问题作出回应。

  潘家华指出,我国现在的环境治理面临很多困难,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除了在工程技术方面不断创新以外,还必须有一些制度因素。

  “督察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有督察就有问责、追责,这可以让环境保护落到实处。”潘家华对一些“疾风暴雨”式的环境治理方法表示肯定,但他同时强调,虽然这些手段可能收获明显的效果,但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造成的影响也必须考虑。“应急是必须的,但长效机制更为重要。”

  他强调,环境治理,特别是城市环境的治理,不仅仅在于工程技术措施手段本身,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宏观布局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给出明确的长远信号。

  生态文明建设重在理念转变

  “除了要从体制机制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以外,理念上的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大家有了环境意识,才可能有动力推动产业的转型,推动政府决策,这背后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石楠指出,理念的转变是比项目、技术的创新,甚至是比制度的创新更基础的东西,他认为,目前,我们对于生态环境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还远远没有到位。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建设,也不是生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从任何一个单一方面来讲都是有片面性的。“要把我们的城市发展、生产生活置于人与自然大的环境、大的系统里面,不仅仅考虑到这代人的需要,还要考虑到下代人的需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容纳进来,建立起一种人人共享、人人担责的包容性理念,才有可能把环境问题真正解决。”石楠提出,好的环境是最好的公共产品,保护环境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渐进推动

  潘家华说:“生产都是用来消费的,消费理念是可以反过来要求生产者、指导生产者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消费理念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当然,在消费理念发生根本转变之前,在道德约束不能够形成法律强制的情况下,还需要有一定的制度规范来约束消费行为。“其实,我们国家做的很好,例如阶梯电价和阶梯水价,对于节能、节水都起了非常好的效果。” 潘家华介绍说。

  技术创新,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技术引领,没有技术上的效率提升,不可能打败农业文明。

  现在生态文明推行起来相对困难,是因为生态文明的技术相对于工程手段来讲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只要方向是正确的,一步步走的路就是扎实的。”潘家华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不要奢望一锹挖一口井,一步到位,这是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有别于工业文明

  两位“大咖”在对话中还介绍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巨大差别。

  工业文明是一种快速膨胀式的发展产物;生态文明必须是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工业文明是一种效用主义、功利主义;生态文明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工业文明讲市场价值,讲劳动价值;生态文明是纯自然的价值。工业文明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关注的是资本,保证资本的收益,保持资本的增长;生态文明关注的是人本身,以人为本,关注的是自然。





资料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7.12.22
[关闭窗口] [返回上页]